1. 首页 > 星座性格 > 文章页面

聊斋先生里蒲松龄娶了谁 一代文豪为何屡战屡败

从 健步如飞 看人体的运动系统

大家好,聊斋先生里蒲松龄娶了谁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一代文豪为何屡战屡败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聊斋先生里蒲松龄娶了谁和一代文豪为何屡战屡败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主要表达了什么聊斋***鬼王***蒲松龄***40次科举落榜***一代文豪为何屡战屡败蒲松龄想通过《聊斋》表达什么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主要表达了:抨击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和对人民的压迫。

应用详情 应用宝官网

《聊斋志异》一书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政治腐败、官贪吏虐、豪强横行、生灵涂炭,都在《聊斋志异》中有所反映,揭示了人民痛苦生活的原因主要来自贪官污吏。

《聊斋志异》在暴露统治阶级贪暴不仁的同时,还写出了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对他们表示深切的同情。《聊斋志异》的另一重要内容是揭露了科举考试的种种弊端。

扩展资料

相关作品:

1、是歌颂爱情,占据着全书最大的比重,故事的主要人物大多不惧封建礼教,勇敢追求自由爱情。这类作品代表作有《莲香》《小谢》《连城》《宦娘》《鸦头》等。

2、是抨击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叶生》《司文郎》《于去恶》《王子安》等都是这类作品。

3、是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和对人民的压迫,具有社会意义,如《席方平》《促织》《梦狼》《梅女》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聊斋志异

有人曾用这么一副对联来形容蒲松龄先生:

一世无缘附骥尾,三生有幸落孙山。

“骥尾”意为“先辈”、“能人”。“附骥尾”指的是追逐名人或者有才能之人的步伐,可以引申为追名逐利,这三个字放到蒲松龄身上即是逐求功名的意思。

“一世无缘附骥尾”指的是蒲松龄一辈子在科考上始终名落孙山。

19岁(顺治十五年)应童生试,蒲松龄以县、府、道三试第一的成绩得中秀才,连淄川县志都记载他“文名甚籍”。

其父蒲磐更是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他身上。

可在此之后,蒲松龄在举人考试上却四战四败全部名落孙山,似乎已经花光了所有运气。

一生考试40余次,直到71岁才补了一个贡生。且贡生分五种,称为“五贡”,分别是恩贡、岁贡、优贡、拔贡、例贡。

蒲松龄属于“岁贡”。

岁贡又名“挨贡”其实就是秀才当廪生(国家拨给膳食的生员)当久了,排队排上去的,就是一个有名无实的虚衔。

19岁中秀才后高开低走,当了50多年的秀才也无法更进一步,蒲松龄的一生不可谓不失意。

那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又是为何呢?我们在这里一起来探究下。

首先,我们先来说说当时清朝的取士制度,这个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形式上我们称为“八股取士”。八股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皆出自四书五经的原文。

以前学子考试常常要模仿孔孟等圣人的语气说话,谈治国安邦、处世为人之道。

这个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文以载道,经世致用。

中国古代做学问也好,搞技术也好,都是非常讲究实用性的。

举个例子,以前世界上很多学者常常疑惑说对世界影响巨大的“四大发明”都是来自中国为何现代科学文明却不是从中国开始的?

其实就是因为中国的这些科学技术都是非常讲求实用性的:

发明火药是为了干什么?放鞭炮喜庆,炸山开路;

发明司南(指南针)是为了干什么?为了占卜凶吉;

发明纸张和活字印刷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更好地记录东西。

没有种种生产生活上的诉求,也就不会有这些伟大的发明。

这种纯粹是因为现实需求而衍生出来的科学技术,注定不可能有西方用实验室研究整理出来的科学技术系统和深入。

当时的中国(其实自古以来都是如此)就是非常讲求“经世致用”的,学成文武艺,货卖帝王家。

所以我们可以想象,蒲松龄这种“谈空谈鬼”充满浪漫主义的笔调,在当时的科场,在那些苗红根正八股文写出来的考官面前,有没有可能被认可?

显然非常难。

所以他连续多年未能得中举人,似乎也就可以理解。

但这个时候我们又有另一个疑问,那么既然文风不搭,蒲松龄为什么可以在刚刚出道的时候连中了三个第一?(县、府、道等于我们现在的镇、县、省)

其实,这个要得益于蒲松龄遇到了一位伯乐,那就是当时的主考——施闰章。

施闰章画像

清朝初年的诗坛有“南施北宋”之说,“南施”指的就是施闰章。

这是清朝初年著名的大诗人,施闰章这个人就以雄奇的想象力著称。

我们可以来看看他的诗歌:

战地冤魂语,空村画角闻。——《乱后和刘文伯郊行》

凶年嗟半菽,撮土招游魂。——《竹源坑》

窅冥风雨鬼神泣,䆗窱山林猿鹤悲。——《忆昔行寄宋荔裳陇西》

在他的诗歌中类似冤魂、游魂、鬼神这样的意象层出不穷。

虽然我们没有办法推论出施闰章非常喜欢这些“怪力乱神”的事物,但我们却可以知道这位大诗人对这些有点偏离正统的东西并不排斥。

施闰章雕像

同时,施闰章还有一个更大的优点——惜才。

在蒲松龄的《聊斋·胭脂》一文中讲到一个故事:

“尝有名士入场,作“宝藏兴焉”文,误记“水下”;录毕而后悟之,料无不黜之理。因作词文后云:“宝藏在山间,误认却在水边。山头盖起水晶殿。瑚长峰尖,珠结树颠。这一回崖中跌死撑船汉!告苍天:留点蒂儿,好与友朋看。”先生阅而和之曰:“宝藏将山夸,忽然见在水涯。樵夫漫说渔翁话。题目虽差,文字却佳,怎肯放在他人下。”

说的是在一场考试中,有一位考生审错了题,自以为离题千里,已经无望,所以在试卷后面颇带自嘲韵味地题了一首诗,说“留点蒂儿,好与友朋看”,其实是在乞求施闰章“给我留点面子,别让我在朋友面前出丑”,结果施闰章非但没有直接给鸭蛋,反倒还特地作诗一首附和了这位考生,肯定他“文字却佳”并承诺自己绝对不会把他的这篇文章“放于他人下”(垫底)。

如此惜才的人非常少见。连蒲松龄都直言他“爱才如命”。

当时的施闰章一看到蒲松龄文章里锐利辛辣的笔调和奇巧的构思,一下子就被打动了,当即就点了蒲松龄为第一名。

蒲松龄也非常感恩这位恩师,他说:

“愚山先生吾师也。方见知时,余犹童子。窃见其奖进士子,拳拳如恐不尽;小有冤抑,必委曲呵护之,曾不肯作威学校,以媚权要。真宣圣之护法,不止一代宗匠,衡文无屈士已也。”

他对于这位恩师的感激溢于言表,毕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但是,有一点我们却不可忽略,那就是,从某种程度而言,却也是这位最大的伯乐害惨了蒲松龄。

马瑞芳老师曾经讲过当年蒲松龄考试的时候,施闰章给他出的题目名字叫《蚤起》。

这个题目来自《孟子》中的《齐人有一妻一妾》: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意思是:清早醒来,妻子便偷偷地跟踪自己的丈夫。

这个题目开篇蒲松龄是这么写的:

“起而蚤也,之计决矣。夫齐妇之起,何以早也?惟良人之故。尝观富贵之中皆劳人也,君子逐逐于朝,小人逐逐于野,皆为富贵也,至于身不富贵,则又汲汲焉伺候于富贵之门,而犹恐其相见之晚。若乃优游晏起而漠无所事者,非放达之高人,则深闺之女子耳。”

点出了妻子跟踪丈夫其实也是为了追求富贵,其嘴脸也是十分丑恶难看的。同时一把将天下追名逐利者的丑恶姿态全部都囊括了进来(君子逐逐于朝,小人逐逐于野,皆为富贵也)。寥寥数十字,功力可见一斑。

施闰章读完后非常高兴:

“首艺空中有异香,百年如有神。将一时富贵之态,毕露于二字之上,直足以维风移俗。次,观书如月,运笔如风,有掉臂游行之乐。”

他说读起来“有掉臂游行之乐”,像甩着胳膊玩一样爽。

如果说开头着实惊艳,那么我们来看看结尾,结尾蒲松龄是这么写的:

“此起也,齐人疑焉,未可知也。不早于前,而独早于今,其喜我富贵乎?将必曰:“我行逝矣,子胡为者?”而妇不应也。此起也,齐人幸焉,未可知也。未起不敢先,既起不敢后,其敬我富贵乎?将必曰:“子姑休矣,无相劳也。而妇亦不顾也。”

在这里我们不对文体做太深的考究,各位且看看蒲松龄的写法就成,他直接脑补了齐人和他妻子之间的对话,这哪里是一篇八股文?分明是一篇微型小说。

这样的文章和八股要求以孔孟口吻讲道理的调性相去甚远,但主考施闰章却为其拍手叫好,这让蒲松龄误以为这就是科考文章的标准。

所以从蒲松龄19岁进入科场开始,他的整个文风其实就已经跑偏了,这为他后来屡屡名落山埋下了伏笔。

用马瑞芳老师的一句话:

“蒲松龄八股文构思强调才情、偏离跑道,应是(落榜)主要原因。”

他之前的三试第一从某种程度而言都可以说是运气使然,因为如果同样的文章落到其他的考官手里,就未必有这个成绩了。清代主考官要求必须是翰林和进士出身的部院官员,所以三试之后,遇上那些从自小研习八股又牢牢坚持“经世致用”主旋律的考官,蒲松龄的频频落榜也就不足为奇了。

所以,施闰章保全了蒲松龄的小说创作的才华,却也令其一辈子都无法登科,诚然令人嗟叹也。

总的来说,蒲松龄一辈子落榜的原因其实就是文风跑偏,没有很好地契合当时统治阶层的要求,故而40多次名落孙山。这对蒲松龄是一个悲剧,但对我们而言却未尝不是一件幸事,试问,如果当年他顺利登榜了,我们还有机会看到那500多篇脍炙人口的《聊斋志异》么?

我认为蒲松龄先生创作《聊斋》,主要是想表达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对于社会统治黑暗腐败的批判;第二,对于科举制度的谴责压抑人性;第三,对于封建制度压迫的反抗精神。

其实我还有一点点小的想法就是其实《聊斋》在一定程度上也在讽刺人性,用妖怪等被人们称之为异物且说是冷血的形象来与人性的冷漠做对比,以讽刺部分人性不堪。我们来举例分析一下。

首先说到统治

黑暗我第一个想到的是《促织》,这应该是最明显的一个批判了。《促织》讲的是一个叫成名的书生,屡次考秀才不中,特别贫穷。当时的皇帝爱斗蟋蟀,官员为了讨好,一时间弄得民间也“蔚然成风”,不可谓不壮观。

因此成名也疯狂跟风,只为求一名利,却连儿子性命都不顾。当政者因一己私欲折腾人民百姓,地下的官员贪污受贿不理,整天想一出是一出,人民却不得不在这样黑暗的社会讨生活。

其次是,科举制度。这个基本不用举例,但凡看过《聊斋》的小可爱都知道里面的主人公高达80%是个书生,一心为科举啥的。其实也包含着作者强烈的主观意识,因为蒲松龄本人就饱受科举摧残。

最后说到对封建制度的反抗,主要还是体现在对爱情自由婚姻自由的执着追求,与封建家长制和世俗态度的一个抗衡。通过书生与狐妖结婚就已经是突破世俗界限了,所以就这一点上来看我们就可以深刻体会到蒲松龄先生的反抗精神和意志。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蒲松龄这2首小诗,看似悠然恬静,再读却忍不住潸然泪下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