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世先生是什么意思何绍基的传说是什么***玩火者自焚***是谁说的出自何方世先生的意思是:对有世交的人的敬称。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张乡绅先攀谈道:‘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儒林外史》第三回:“弟有空房一所,就在东门大街上,三进三间,虽不轩敞,也还干净,就送与世先生”。
世的解释:世,一个时代,有时特指三十年:世代(.很多年代;.好几辈子)。世纪(指一百年)。流芳百世。一辈一辈相传的:世袭。世家(.封建社会中门第高,世代做官的人家;.《史记》中诸侯的传记)。人间,以与天。
先生的解释:一般在一个男子姓氏后所用的一个习惯性的表示礼貌的称呼对杜先生讲话称别人的丈夫或对人称自己的丈夫旧时称管帐的人在商号当先生旧时称以说书、相面、算卦、看风水等为职业的人算命先生,对长者的尊称。
世交,读音是shì jiāo,汉语词语,意思是两家两代以上有交情者。出自:吟发不长黑,世交无久情。——杜荀鹤诗他的世交亲友在都在外的本也不少,老爷如今拿谁去?——《红楼梦》唐·刘长卿《和州留别穆郎中》诗:“世交黄叶散,乡路白云重。”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四回:“世交至谊,何出此言?”
茅盾《动摇》三:“方罗兰和我们也是世交,方老伯在日,和家严极好。”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世交深情,于公于私,理当进言,敬希诠察。”《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后边魏杜两人俱为显官,闻景二小姐各生子女,又结了婚姻,世交不绝。”
何绍基像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湖南道县人,是清代道光咸丰年间著名的诗人、书法家。被时人誉为清代第一大碑学家,又被后人称为清代书法第一大家。著有《东洲草堂诗集》、《东洲草堂文钞》等。
何字不易求
提起书法家何绍基,在前清,他是一面响当当的铜锣。他大笔只这么一挥:点一点是个绣球,撇一撇是把利剑,竖的是铁杆,横的是扁担。他写的字,自成一体,人称“何字”。登门求字的人,前脚才出大门,后脚又跟着进了书房。弄得何绍基真是应接不暇。当然,他也不是有求必应的。要是那样,他的手笔,
那还值个什么?谁都知道,“何字不易求”啊!
那时,有个钦差大人奉旨出京。这人姓黄,因为是个坏透了顶的坏蛋,人们就送了他一个绰号“黄鼠狼”。虽说他于诗词歌赋一窍不通,却也附庸风雅,想求得名人字画装装读书人。他早就想请何绍基给写一幅横匾,这回要去广西,正好绕道道州找何绍基写字,了却这桩心事。出京以来,马不停蹄,到了道县这个山沟时,正赶上三伏天。
钦差大人一下轿,县太爷磕头迎接,刚叙礼完毕,他便开门见山说明来意,带着县太爷鸣锣开道,直奔东门村。
何绍基正在书房读书,早有人来报。他大吃一惊,心想,黄鼠狼是个什么好东西?我绝不能为这样的狗官写字。远远听到鸣锣之声,他像肚里吃了苍蝇,只想作呕,但转念一想:皇帝的钦差、灭门的知县,都是惹不起的角色。当面顶牛只有自讨苦吃,不如暂时避开,就吩咐老婆几句话,将书房门一锁,飘然而去。
黄鼠狼和县太爷到了东门何家。只见何绍基的老婆出来行礼。黄鼠狼圆睁两眼问道:“你家何秀才哪里去了?”县太爷怕吓坏乡里人求不到字,忙宽慰她道:“这是钦差大人,想抬举你家秀才写几个字。”何绍基老婆笑着说:“大人们太照顾他了。可惜这个背时该死的,就是财运差,有福不能享,三天前出门去了。”黄鼠狼忙问:“到哪里去了,多久才回?”何绍基老婆摇手说:“这难讲了!这个穷背时平日脚不出户,死盯着书,一出门嘛,就是没笼头的马啦,也不说个去处,也不说个日期,找都没处找的。”黄鼠狼碰了一鼻子灰,窝着一肚子火,只好和县太爷起驾回衙。他指着县太爷骂道:“你这个父母官怎么当的?连钦差大人求你叫一个穷秀才写几个字也办不到?”县太爷连说“卑职无能”,又大骂何绍基不识抬举,并向黄鼠狼没命地磕头:“大人赏脸,暂在小邑委屈几天,待卑职探得下落,为大人帮办此事。”黄鼠狼哼了一声说:“这回就看你尽不尽力了。”
县太爷回到衙门,合集三班六房商议。他先叹口气说:“我不知倒了几代的霉,派到你们这个山沟来当知县,又偏偏出了个吊儿郎当的何绍基。如今黄大人等着要他写匾,这穷秀才却无影无踪。匾弄不来,我县太爷这顶乌纱帽保不住,大家也都回去喝西北风了。”众人大眼瞪小眼,面面相觑。好半晌,才有个师爷向他使了个眼色。县太爷知道他是东门人,想必有点头路,便轰走众人,留下师爷问道:“先生有什么妙计?”师爷哈哈大笑道:“何绍基和我同村,他的事瞒得住别人,瞒不住我。今天一早还在家,哪有三天前便出门的道理?他的脾气我晓得,分明是讨厌这个钦差大人,不愿为他写匾,才使出这条计策。如今人海茫茫,到哪里去找?”县太爷听了十分着急,说:“何绍基这等傲慢,我这顶乌纱帽丢定了!”师爷不慌不忙对着县太爷的耳朵,如此这般咕哝了一阵,县太爷才转忧为喜,立刻差人照师爷说的办去了。
何绍基他到哪里去了呢?原来,他顺着潇水河一直往下走。在离城约三十里的地方,有一个绿柳成荫的小村,叫青口周家。那里有个打渔人是他的老表,和何绍基幼年相交,最合得来。何绍基一离家门,就溜到他老表这打鱼船上,钓一阵鱼,读一阵书,日子过得蛮舒畅。他想:你黄鼠狼奉旨出京,总不能为了一块小匾在道州耽搁一年半载。你前脚出五岭,我就后脚回东门。哪想这件事没有能够瞒住那师爷。那家伙连夜雇得一只小船,飞也似的向青口赶来。
那天清早,太阳才露面,老表便把小船撑出柳荫。何绍基走出舱外欣赏山光水色,忽听得柳荫深处小孩子哇哇哭叫的声音,一阵紧似一阵,何绍基好不耐烦,便叫老表循声撑去。只见一只小舟停在岸边,舱里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妈妈抱着一个三五岁的孩子,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哭着。
何绍基原是个慈悲心最重的人,马上问道:“老嫂子,你这个小孩子得了什么病?”
老妈妈眼泪汪汪地说:“我们两夫妻五十多岁了,就这么个儿子,得了个夜哭症,一天到晚只是哭,只怕好不了!”
何绍基叫老表撑到近边,跳过船去,摸了摸小孩子的额头,说道:“百病有百药,小孩子心里有病讲不出,只好哭了。圩上有医师,何不去看看?”
“唉,哭了半个月,诊了半个月,总是不依药,这娃娃恐怕命根不长了。”老妈妈说罢又哭。那小家伙也好像突然挨打似的,猛地哭得更响了。
“好嫂子,放心吧,世间没有诊不好的病,小孩有个伤风头痛是难免的,多吃几帖药便好了。没有钱,我送你二三两银子。”
那老妈妈抱着孩子“噗通”跪下来,说道:“难得遇见你这个好心的人,这孩子有了救命星了。银子我还有,先生不用操心。只是圩上那算命先生给我家孩子看了张八字,说是犯了哭煞,吃药是吃不好的,只央个读书认字的写首诗,贴在大街小巷,让过路君子一念,救命星来了,小孩子就不哭了。”
何绍基一听就知道是街上常常出现的红纸小诗:天黄黄,地黄黄,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君子念一遍,一觉睡到大天光。他便问道:“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那你何不买几把红纸,请个先生写上几十张,满街一贴试试看?”
那老妈妈边擦眼泪边说道:“红纸倒买了些,只是这荒村僻野,哪来读书写字的先生?”
何绍基道:“好嫂子,我这里有现成的笔墨,替你写几张使得么?”
那老妈妈半信半疑道:“你们打鱼捞虾的,也会写么?”
那老表实在忍不住,笑道:“你这个老妈妈也算有眼不识泰山了。他是什么人,皇帝找他写他还不肯呢!”
何绍基瞟了他一眼说道:“你别听他胡吹,我也写不好。孔夫子不嫌字丑,我能写出来就是了。你把红纸拿出来吧!”
老妈妈喜出望外,急忙把小孩往船上一放,转身进舱,十分利落地拿出一张大红纸来递给何绍基说:“辛苦先生了,不要写小张小张的,一张大纸就写一首诗,让我贴在村头大槐树上,让人老远就看见。”何绍基接过了纸,磨好墨,定了定神,提笔一挥,就写下四行小诗。老妈妈又是千恩万谢,抱起小孩就向何绍基磕头:“真是救命恩人呀!”何绍基说:“快起来,你把红纸诗贴了,还得找个医师看病才是!”这个聪明绝顶的何绍基做梦也没有想到,已中了师爷的奸计了。
师爷拿了这首诗,简直像得了一件宝贝,连夜撑船回县送给县太爷。县太爷在红纸诗中裁取了“天地君予”四个大字,制成一撒洒金横匾。黄鼠狼一看那字,笔飞墨舞,果然是何绍基亲笔,如获至宝,便高高兴兴地别了县太爷,启程往广西去了。公差完毕,回到北京,缴了旨,便回到府中,打开那条横匾,见那四字铁划银钩,果然绝妙,便买了名贵紫楠木,制成一块精致横匾。影透精刻,洒金装饰了一番。择了个黄道吉日,张灯结彩,大办宴席,请来许多宾客,郑重其事地把匾挂到中堂梁上。谁知定睛一看,金匾上的“天地”两个字不见了,光剩下“君子”二字,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有个嘴巴快的客人,有意无意地说了一句:“这‘君子’二字挂在梁上,不成了‘梁上君子’了吗?”宾客们听了,个个掩起嘴笑,把个黄鼠狼气得直想往地下钻!
这“天地”两个字,怎么会不见了呢?有人说是何绍基发现上了当,想办法收回去了。至于他用的是什么方法,就没有人说得出了。真是“何字不易求”啊。
一言心语
虽说是何字不易求。可其实何字并不难求。试想在这个传说中。何绍基为了解除别人的为难,分文不取。甘愿效劳不是例证吗?遗憾的是不知是奸计罢了。
(玩火自焚、治丝益棼)
“众叛亲离”“玩火自焚”出自《左传·隐公四年》:“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夫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
卫国州吁杀了哥哥做了国君后,百姓不拥护,大臣不服气,诸侯国不承认,弄得州吁心里和油煎的一样,变着法想坐稳国君的宝座。
他想来想去,还是发挥自己的特长――打仗。作公子时,州吁就爱舞刀弄枪,并且还做过将军。有了这样的底子,他就想以打仗来树立自己的威信,让百姓拥护,大臣服从,诸侯承认。打谁呢?他想起郑国和卫国有过磨擦,就准备攻打郑国。这时,恰巧宋殇公和郑国也发生矛盾。州吁便派人对宋殇公说:“你们如果讨伐郑国,我们愿意拉上陈国、蔡国协助。”宋国同意了。于是,宋、陈、蔡、卫四国攻打郑国,直打到郑国的都城(今天的新郑市),围了郑国都城的东门,围了五天,大胜而归。这就是有名的东门之役。仗打胜了,老百姓和朝臣会拥护州吁吗?诸侯会承认州吁吗?鲁国国君鲁隐公心存疑问,就问的大夫众仲,众仲说:“我听说以德治国,百姓才拥护,没听说过以祸乱来治国的。以祸乱来治国,就好像整理乱丝时却将丝再搅乱(犹治丝而棼之也)。州吁遇到什么事都用打仗来解决,根本不把百姓的痛苦放在身上,只把残忍凶暴当作自己的能耐。依仗武力就会失去群众,对人残忍就没有人跟他亲近。众叛亲离,难以成功。打仗就像火一样,不知道收敛,就会烧伤自己。州吁杀害国君,虐待百姓,不修德,想以祸乱来成事,必然不免于死。”
如果说这也是算命的话,众仲可以称得上是个好算命先生,那是以事物客观的道理来算一个人的命运。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意思是说,以德治国,就像天上的北斗星,站在那位子上,就有众星环围拥戴。《易经》说乾德“云行雨施,品物流行”,以德治国,做起事来就像行云下雨那样流畅,像万物生长、大河奔流那样自然。当然,从现代意义上来说,这些话不一定全面,但在古代,这却是许多士人坚信不移的真理。州吁逆潮流而动,冒天下之大不韪,不修德只修武,其结果也正如众仲所说的那样,不但身死了,最后还连带得国家跟着受难。郑庄公后来为了报东门之役的仇,北上伐卫,直打到牧,就是卫国都城的外面,压得卫国之后再也没有翻起身来。
当然,州吁伐郑还是有点“成就”的,那就是以他的身家性命,给我们换来了“众叛亲离”“玩火自焚”两个的成语,让我们明白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有“玩火自焚”的行为,都别弄到众叛亲离的地步。
另外,人们又从众仲“犹治丝而棼之也”中提取了成语“治丝益棼”,比喻处理问题不得要领,反而使问题更加复杂。
附:
《左传》原文
宋殇公之即位也,公子冯出奔郑。郑人欲纳之。及卫州吁立,将修先君之怨于郑,而求宠于诸侯,以和其民。使告于宋曰:“君若伐郑,以除君害,君为主,敝邑以赋与陈、蔡从,则卫国之愿也。”宋人许之。于是陈、蔡方睦于卫,故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围其东门,五日而还。公问于众仲曰:“卫州吁其成乎?”对曰:“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夫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夫州吁弑其君,而虐用其民,于是乎不务令德,而欲以乱成,必不免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