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周的不同字体写法,以及周老八字体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周恩来的童年周恩来的童年周恩来童年
家庭史略
周恩来同志出生在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淮安。他的故居在城中心偏西的附马巷和局巷相接之处。这所住宅,分东西两个院落,东大门临驸马巷,南大门是局巷。
周恩来的祖父周攀龙,原籍浙江绍兴,约于清同治年间来淮安,在县内当师爷。晚年,任山阳知县。可是那个前任知县,拒不交印,拖了三年,直到周因病奄奄一息时才交。接印后,不到一个月,他就去世了。生前和他二哥合买了上述那住宅。另外,在淮城东门外夏庄仅有一块坟地。周攀龙生有四个儿子:贻庚、贻能、贻奎、贻淦,按照传统习惯,在他们的族内,叔伯兄弟之间大排行中,分别是:老四、老七、老八和十一。
周恩来的生父贻能,又名劭纲,字懋臣,排行老七。为人忠厚老诚(成?),任过文书之类的职员,中晚年随周恩来一起生活。从北伐战争起,做过有益于革命的事,一九四二年在四川重庆红岩村逝世。
诞生
一八九八年三月五日(清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十三日),母亲万氏,在东院坐北朝南东侧的卧室里生胎男孩,家人以喜悦的心情,为新生的婴儿取个乳名叫“大鸾”,取其祥瑞之意。
诞生的这个时代,正是中国封建社会处于急剧崩溃之际。清政府极端腐败,对外屈膝投降,对内血腥镇压;国内阶级矛盾激化,人民处于灾难的深渊之中。帝国主义列强在十九世纪中后期,胁迫清政府签订了近百个不平等的条约。可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从鸦片战争起,历经三元里抗英、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斗争,到孙中山领导的推翻封建王朝伟大民主革命的兴起,始终表现了威武不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周恩来就是在这个时期诞生的。
八个月的时候,他的十一叔贻淦身患涝症,按当时的医疗水平,是无法治愈的。他婚后一年多,未生过小孩,在病情沉重的时候,有人提出,把大鸾过继为子。在旧的习惯上,似乎这样做有消灾的可能,称之为“冲喜”。
贻能夫妇为了安慰病者和家人,把大鸾抱给贻淦,婶母陈氏特地找了乳母,叫蒋江氏。
过继后六个月,贻淦就去世了。在东西院相连之处有两间屋子,面南一间,屋后有眼水井,是嗣母陈氏的住地,面北一间是乳母的住房,大鸾就在这里度过了摇篮生活。
生母嗣母乳母
生母万氏,是淮阴万青选的女儿,叫“冬儿”,人称“十二姑”,婚后计生三个儿子:恩来、恩博、恩寿。生父贻能在高邮县、清河县、湖北等地做过文书之类的事,月薪微薄,仅十六元。四伯贻庚,在奉天任主稿。两个小叔,贻奎婚后无事在家,贻淦去世又早。封建的家庭破落了,在经济生活上已是比较困难的,可是日常亲朋友好,婚丧喜庆,逢年过节等家务应酬都落在生母万氏身上。为了解决家境入不敷出的矛盾,她只好用典当、借贷的办法来维持生活。
一九O三年,在万家十八舅万立珍的带动下,同周家合买了一张彩票,侥幸地得了彩,由恩来亲父和十八舅从武汉取回,分得五千元,除偿债赎典外,拿出一笔钱在城内办了一件公益事业,整修了驸马巷一华里的路面和一条局巷。这件事,至今还为城内的老人所传颂。生母万氏为人善良,性格爽朗,聪敏能干,待人接物讲究礼貌,在社会上有相当影响。她对恩来在思想、性格上的影响也是比较深刻的。
嗣母的父亲陈源,通经史有学问。嗣母陈氏,温文尔雅,爱好古典文学,喜讲故事,性情恬静,对恩来学前教育和好静的心情都是有影响的。她丈夫死后,终日守在房中不出门,以满有希望的心情,通过口授心传对思来进行学前教育,天刚亮就在床上教他背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今餐,粒粒皆辛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等唐诗。晚上,在油灯下讲历史故事,从岳飞朱仙镇大破金兵,梁红玉击鼓抗金,林则徐虎门销烟,关天培壮烈殉节,到到洪秀全金田起义等等。这些故事吸引着、熏陶着他那幼小的心灵。恩来在学生时代的一篇文章中曾回忆说:“幼时喜闻故事,凡有人能语余以奇闻怪事者,辄绕膝不去,终日听之不倦。”这证明与陈氏母的培育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
乳母蒋江氏家住城内南门小鱼市口西,家庭是菜农。她是一位贫苦的劳动妇女,和幼儿时期的恩来关系极为密切,对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如吃的饭菜,穿的衣裳是哪里来的?只要问她,都一一给予解答,并常带他在后院里种瓜种莱。到收获瓜莱时,大鸾总是高兴得了不得。
童年时期,恩来不仅爱劳动,而且肯动脑筋,思考问题。有一次,乳母带他到东岳庙烧香,求神拜佛,指望免灾祛难。可是走进庙里,见到一个菩萨的手指断了,他仔细地看着,发现菩萨是泥做的。蒋妈妈要他给菩萨磕头,他说:“我不磕”。蒋妈妈问:“为什么?”他说:“那是泥捏的。”蒋妈妈被这话惊呆了。
乳母家西边,有个邻居,通称周九爹爹,他家里有个碓,专替人家舂米面粉。幼年的恩来,见老人干的笨重活,就自动去帮老人舂碓,用脚踩呀,踩呀!时间长点了,老人感到不过意,用体贴的心情间:“脚踩酸了吧?赶快歇一歇!”相反,他更加用力,不肯休息。周爹爹只好喊蒋妈妈:“我不忍心让大鸾再帮我干了,快把他带家去歇歇!”
还有件感人的事,乳母家东边邻居姓刘,开老虎灶,卖水为生,那时的灶是烧草的。在夏季的一个午后,突然下起雷暴雨,别人都纷纷住家里跑,可是大鸾却冒雨跑去帮刘家抱草。把草抱家去后,他衣服全淋湿了。蒋妈妈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故意用生气的口吻说:“傻孩子,下雨了,人家拼命住家里跑,你偏去抱那个草干什么?”他说:“刘家卖水,草湿了怎么好烧呢!”蒋妈妈听了点点头,一边替他揩干脸上的水珠,一边把他搂在怀里,换去了湿衣。
在天津南开读书时,蒋妈妈怀着纯朴的感情,特意去看望。恩来很受感动,热情接待,乳母住了九天,临走时恩来买了毛巾碗具和一个蓝磁钵子(底子上有“恩来”二宇,可惜这只钵子在日本鬼子进城后打坏了)等四件东西,送给蒋妈妈。周家四伯给她五十个银元做路费回来。一九六O年淮安县委刘秉衡同志在北京见到总理,总理还惦记着并询问了乳母。
入学
一九O三年,大鸾五岁进了私塾,这时取了学名叫恩来,字翔宇。一起入学的有表妹万怀芝、万芳贞等三人。他课内认真,聪明好学,在入学前已认得几百个字块,还能背诵好多首唐诗。课外喜欢益智游戏,如爱玩“七巧板”.可以摆出各式各样的图案和文字,在小伙伴中,他摆得又好又快;又如把诗的字句打乱,看谁先拼成诗句,总是他拼得快,经常受到长辈们的夸奖。
清江就读
恩来六岁那年,(一九O四年)随父亲、生母、嗣母陈氏和弟弟全家六口人搬到清江浦的外祖母家居住。外祖父万青选(祖籍江西南昌)在淮阴作过县知事,设有家塾,教的是《四书》、《五经》,他就在这里就读。
在外祖母家住了一年多点,母亲们为了更好地教育子女,新租了一所住宅,聘请了一位先生,自设家塾。
新居是一座十四间房子的院落。据当时和他同窗的表妹万怀芝回忆说:“新居在万家西边张瑞臣家。书房两间,学生四人:恩来、恩博、芳贞和我。”还说:“我比表哥不过小一岁,可是,当我还在认字块的时候,表哥已捧着线装书,在先生面前背诵如流;当我还在描红的时候,表哥已在练习悬肘,临摹名家字帖了。”
这期间,他常用课余时间,到外祖父家藏书室去自学。他从八岁到十岁开始读小说,读的第一部小说是《西游记》,后来又读了《镜花缘》、《水浒传》和《红楼梦》。
一九一六年四月,在南开中学《敬业》学报上回忆他童年时代在淮阴岳飞庙中,看到一首题咏岳飞的诗:“一自金牌颁十二,常教热泪洒英雄。奇冤不恨埋三字,和虏终惭失两官。南渡江山悲逝水,北征鞍马付秋风。低徊往事成千古,词宇空余夕照红。”这表明他在童年时就有较好的文学素养和记忆能力。
连失亲人
恩来九岁那年(一九O七年),正当他专心致志学习的时候,家里突然发生了不幸的事。生母万氏因疲劳过度成疾,于春夏之际去世了,年仅三十岁。这引起了全家特别是恩来的悲伤。
嗣母陈氏在自己患病的情况下,为了消解恩来悲痛的心情,夏天带他到宝应陈家去了一趟。陈氏母有两个堂侄,住在宝应的水巷口。大的叫陈伯荣,通医学,热心慈善事业;老二叫陈式周,是一位私塾先生。恩来在宝应住了一两个月,陈式周对他在文化上进行了一定的帮助,后来在经济上也有过资助。
陈氏母病情沉重,从宝应回淮阴不久也去世了,年仅二十八岁。刚九岁的恩来,在一年中接连失去了两个亲人,精神上是非常痛苦的,加之生活上的困难(靠父亲一个人在湖北谋生,已不能维持起码的生活),于是他带着两个弟弟回淮安了。
八婶抚养
在淮阴两年多,恩来回到淮安驸马巷,在这里等待着他的是八婶。弟兄三人住在八婶的东头房内,饮食起居,洗衣缝补等均由八婶承担。可是家境困难,仅靠她替人家缝补衣服、纳鞋底维持生活,有时还要典衣、借债。恩来虽然年幼,也积极帮助八婶在后院里种瓜种莱,浇水锄草,用收获的蚕豆、瓜菜来聊补生活。春夏季,他曾经带弟弟到勺湖文通塔下挑过野菜。他十岁、十一岁就开始当家,管理柴米油盐,外出应酬。清贫的生活,使他从小就懂得生活艰难,并开始和穷苦孩子们交上了朋友,这使他有机会更多地了解到劳动人民的生活处境。
政治启蒙
十岁那年(一九O八年),恩来到东门姨外婆(陈氏母的姨母)龚家探亲。龚家对其勤奋好学、博闻强记,素有所闻,因其家境困难而辍学,表舅龚荫荪感到惋惜,觉得不能让其荒废学业,提出到他家来就读。用当时的话说叫“寄馆”。恩来很高兴地接受了表舅的好意,又开始了学习生活。
龚荫荪是一位革新派人物。他从康、梁维新改良主义中挣脱出来,成了孙中山先生的信徒。他变卖家产,支持革命派人物的活动,经常奔走于上海、苏州、南京等城市。在家里,他带头剪辫子,不信鬼神,不许女儿缠足,主张男女平等。龚家的藏书有小说、戏曲等文学读物,还有报刊杂志,具有较好的学习条件。塾馆里先生姓周,是一位愤世嫉俗的秀才,性情开朗,平时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历史、小说等书籍。他还根据每个学生写字的特点,确定临摹何种字体。恩来的书法风格就是在周先生指导下定型的。周先生规定学生每天写一百个大、小字,恩来总是刻苦练习,不管天气酷热严寒,总是坚持写完,从不马虎。由于聪明好学,周先生很喜欢他,从不因为是“寄馆”而对他有所歧视。
在龚家,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姨外婆用过一个丫头叫翠花,她的父亲是个吸鸦片的烟鬼子,把她卖给一个有钱的人当小老婆,经常挨打受骂,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就逃到龚家要求收留。龚老太太认为,这是命苦,叫她忍耐。恩来听了却说:“就让她在这里,永远不到那人家去了吧!要是那人来找,我们就跟他讲理!”舅父龚荫荪听了大加赞赏地说:“这孩子有见识,有出息!”这些话了却也深深地印在表妹龚志茹的心中。
在龚家读书期间,恩来不仅在知识上受益,而且精神上也是愉快的。旧历二月十三日,舅母给他过生日,做一双新鞋子,弄烫面蒸饺子,象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使他感到温暖。
转眼两年过去了。龚荫荪要离家远行,恩来心中的爱国思想萌动了,向舅父要求带他出去,寻求真理。舅父说:“你年纪这样小,妈妈去世了,父亲又不在家,你还是再学几年,等长大了再说吧!”
谁知龚荫荪走后不久,龚家发生了变故,全家搬到淮阴去了,因此恩来又一次失学了。
表妹龚志茹说,一九五二年,在上海见到总理时,总理曾讲:“舅父是我政治上的启蒙老师,周先生是我文化上的启蒙老师”。
新生活的开始
十二岁那年(一九一O年)春,在东北奉天的四伯周曼青(贻庚),从恩来寄去的信中,发现他很有才华,为了对他进行培养和深造,特意托人接他到东北沈阳念书。从此,恩来就离开了故乡。这是他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进入了少年时代,开始了新的生活。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