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有关绍兴习俗的问题绍兴算命 福全镇求有关语言艺术的相声词绍兴民风习俗
大台门
台门前有石板平铺的晒谷场,台门有两扇宽阔的大门,入门仰望,有一横匾,映入眼帘的是两个醒目的大宇“进士”。旁有题跋,为大清乾隆某某年某某科第几名之类。头道门至二道门间为门斗。跨过高高的门槛后,为一天井,然后为正厅,名“观聚堂”。一副楹联:承祖父训克勤克俭,教子刊、贤唯读唯耕。左右两侧为偏厅。正厅显得很有气派,四根粗大的木质圆柱,昂然挺立,地面铺着平坦的地砖。大厅上方悬挂着有盘龙图案精雕细刻的木质吊篮,这里面存放什么东西,谁也不知道,或许是清代朝廷封诰之类。总之,这贴有金箔的盘龙吊篮是可仰望而不可触摸的东西。
正厅后还有中厅、后厅。厅与厅之间有天井相隔,中厅、后厅各有东西厢房,三个厅的两侧为住房,有楼上楼下,形成东、西两条弄堂。一个家族,子孙繁衍,这里常常提及的是大房如何如何,二房、三房这样那样。那时以多子多孙为“福”,故大台门里儿童成群,有时老人们指着孩子说,这是三房里的老四,那是大房里老二家的三孙子。人丁兴旺,熙熙攘攘。
据老人们说,这观聚堂为上溯五代的祖先凭多年做官的俸禄,花好几万两银子精心建造。我们绍兴这地方,读书人多,官多,师爷多,台门就多。周围方圆三里就有五座台门,如“春官第”、“西园”。台门大同小异,又各具特色。有的近似宙宇殿堂,官家气派;有的多房间、多树木、绿木扶疏,宜室宜家。台门里的人时聚时散,时兴时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正常年景,逢年过节,回家省亲,外出做官的、经商的、教书的人如鸿雁归来,红烛高照,家庭团聚,喜气盈门。或老人做寿,儿孙成亲,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热气腾腾。一当过了元宵,办完了喜事,人们都纷纷外出,求升迁、求发财、求养家蝴口,各自南北奔波,台门也就归于静谧。
抗日战争爆发,兵荒马乱。工厂关门,商店倒闭,经济凋敝,百业萧条,台门里在外做事的男人们纷纷失业,或先或后地回家避难来,台门里又热闹起来了。不过和太平时期正常年景时的心情是不同的。回来的人,一脸苦相,凄凄惶惶地说:“唉,日本兵打进来,到处杀人放火,真惨,回到家里,总算捡了一条命,不知将来日子怎么过呀!”老人和妻子笑语温馨安慰说:“回来哉,好咯,好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趁此将息将息。天无绝人之路,苦日脚总会出头的。”家人捧出热气腾腾的洗脸水和洗脚水,洗涮完后,又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糖氽鸡蛋。也许是当地的风俗,当家人从外地归来,一要洗去路上风尘,二要吃上糖氽鸡蛋这道点心,心头含有甜甜蜜蜜,又生生不息的意思。台门里的女人当年如花似玉,灼灼其华,慕名嫁入这大台门,新婚燕尔,十天半月后,夫君到外地或做官或经商或教书,劳燕分飞。几度寒暑,岁月悠悠,鸿雁传书,终于妻子获悉丈夫将要回来,便梳妆打扮,登上楼台,极目远眺。如今丈夫来到面前怎不喜出望外!远道归来的男子不禁潸然泪下,内心激动,喃喃自语:“回到家里温馨、舒坦,外头战火纷飞,家里还安稳,家,就是避风的港湾,歇脚的去处。”这台门虽然仍那样宽阔,庭院深深,但已陈旧破败。不过,在游子心中却是童年玩耍之所,父母居住之地,魂牵梦绕的地方。
台门里还有人家的当家人至今未归,漂泊在外,父母妻儿更牵肠挂肚,提心吊胆,到镇上去看航船。等船上最后一个人登岸,仍不见自己的家人归来,便黯然神伤,依门依闾地守望着。“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邮差进村,众人相望,不知有没有自己的家信,有没有汇款?谁家新媳妇能收到丈夫来信又有汇款,左邻右舍都羡慕得很,小姐妹不无调侃地唱起小调:“小白菜,嫩艾艾,丈夫出门到上海,洋钿一百一百寄回来。”新媳妇脸上泛起红晕,不好意思地说:“这年头,太平无事就上上大吉了,伊良心好,月月带钞票来,我心里过意不去。”小姐妹说:“这叫夫妻恩爱。”哈哈哈……在那年月,这种笑声,难得!
战乱时,男人回家与家人厮守在一起,虽平安无事,也不再寂寞,但坐吃山空,一两年下来,一家家都支撑不住了,开始当卖度日了,台门里日益呈现衰败景象。周围的农家虽长期艰苦度日,但农田里一年四季总多少有些收获,一会儿蚕豆上市,一会儿麦子收割,主粮呀,副粮呀,南瓜呀,蔬菜呀,着实使台门里的人家望而生羡。
观聚堂台门虽挂着“唯读唯耕”的楹联。但实际上没有一户人家是真正务农的,祖上所谓的“耕”,实际上是指出租土地给农民,让农民去耕的意思。在那战乱年代,只读不耕的人家,没有收入,哪能生存?
先前,邻近的农民缺农本,或青黄不接时常向台门里人家借点钱,小额借贷在悄悄进行。而后时易势变,战乱年代台门里人家纷纷失业,转而向农家借钱借粮。又不时传出台门里的某家一件皮袍子换了几斗米,铜火锅、香炉换了几升蚕豆,物物交换在悄悄地进行。台门里的人家风光不再,男人们都纷纷外出谋事去了,只要能蝴口能生存就满足了。台门里又平静了,归于贫困的静寂。
台门里的内当家们
她们向农民学习养家禽,台门里鸡声咯咯,台门前小河中的鸭子、白鹅在水中悠游觅食。农谚日:“让鹅吃(吃田中的剩余的稻谷及青草)、让鹅划(水中游)六十天就好卖。”“麻花鸭,叫嘎嘎,游入水中吃鱼虾,天天生鸭蛋,主人称我黄金鸭。”
她们也种蔬菜,在宅边种上一畦碧绿的蔬
菜,眼前种子播下去,青葱的菜苗长出来,雨水浇灌,舒展枝叶,生长壮大,及时采摘,怎不喜悦?
她们起早落夜地纺纱,每纺一斤纱可以赚六七两的棉花钱,一天也只能纺几两纱,收益是很少的,但日积月累,不无小补。
台门里的妇女,先前被邻近的农家称为“太太”、“少奶奶”的,于今她们都向.农家打招呼,千万不要那样称呼了,不如叫我某某嫂好了。
绍兴以酿造业著称,有千百年的历史,绍兴老酒,在中国,谁人不知,哪人不晓?绍兴人对酿酒、制酱、腌莱耳濡目染,很快掌握要领,娴熟其事。她们做酒制酱时的情形,虽事隔多年,仍历历在目。做酒,采取股份制,以三斗糯米为一股,凑成后几石糯米做一大缸。先将糯米浸入水中,然后将糯米蒸熟,糯米饭加上酒药,均匀拌和,置于缸中,用稻草盖实,呈密封状。经发酵,酒味芳香扑鼻。掀开一看,就是通常见到的甜酒酿,亦称老醪。糯米饭一分为二,一为酒浆,二为酒糟,由技术专精的“做酒师傅”携带专门的酿酒工具,进行蒸馏。蒸馏过程屏退左右,只见灶上炉火熊熊,一觉醒来,大功告成。黄酒徐徐灌入酒坛,用泥封盖;蒸馏而成的白酒装成若千瓶,酒糟一大堆;合伙的人家按比例领取黄酒、白酒和酒糟。台门里人家只需少量酒糟,用来腌糟鱼、糟肉、糟鸡,多余的酒糟附近的农户早巳订好,无偿赠送。那酒糟是农民养猪的上等精饲料,这是物尽其用,无任何浪费。
“行得春风有夏雨”,纯朴的农民感恩图报,蚕豆上市或春笋出土,农民便带着蚕豆、鲜笋进入台门,分别向相关人家送上,笑容满面地说:“这蚕豆、春笋都是新鲜咯,东西不多,千里鹅毛一片心,请太太、少奶奶、小少爷尝尝。”内当家们说:“真不好意思,谢谢你一片好心,称呼要改一改,现在我们也是普通人家。”农民说:“勿客气,叫惯哉,不过读书人家总会发的,这是好打包票的。”彼此在热情交谈中话别,温情脉脉。
冬令时节,家家买几百斤大白菜,堆黄,一层菜,撒上一层盐,层层叠叠,腌制咸白菜。当地风俗请小男孩在一层层的菜上脚踏,使盐分入菜,满满一缸,上面盖几十斤重的石头,压得严严实实,三周左右腌莱就制成了。腌菜分生吃、熟吃两种吃法,蒸煮加水谓熟腌菜;腌菜取来将菜心切细,浇上麻油,谓生腌菜。两种吃法,各有风味。油菜、芥菜(雪里蕻)腌制后,即可佐餐,若在太阳下暴晒,咸菜水分渐渐蒸发,呈琥珀色,褐中透红,菜香扑鼻,即为驰名遐迩的绍兴梅干菜了。梅干莱烧肉,是江、浙、沪一带的名菜,在海外也受青睐。
绍兴人还善于制酱。面粉与黄豆、蚕豆加水拌和做成面团,让其发酵,置于缸盆中,加纱罩或玻璃罩,在太阳下暴晒,渐渐流出的液汁为酱油,沉淀呈糊状之物质为酱。黄瓜等置于酱中暴晒,则为酱瓜。老豆腐切成小块,让其在一定温度下发酵,加黄酒、花椒,便制成美味可口的乳腐。
台门里的内当家们在那苦难的年代,克勤克俭,操持家务。在男人外出“打工”,收入菲薄的境况中,敬老扶幼,顽强地生存下来,令人可敬可佩。
祭田和祭祀
封建的土地制度,地主出租土地,每年坐收地租,佃农种地主的田,每年要向地主交租(主要是粮食)。此外还有学田、祭田。观聚堂台门的主人是乾隆时期的中等官吏,不仅造了这台门,还买了一百多亩土地,一半做学田,一半做祭田。就是说将学田收得的租谷办小学,供子孙免费入学,将祭田收得的租谷作祭祀之用。学田由学校主持者管理;祭田由大房二房三房逐年轮流收租,也轮流祭祀。
前五代的祖先,是何大名,家谱中有记载,作为后代子孙谁也不去查考,只知他老人家埋葬在陶家埭这地方,人称“陶家埭老太爷”。据说他老人家纵观历史,曾经显赫一时的人家,过几代几乎都先后败落,乏人祭祖了,所以他留下六十亩土地做祭田,不愁后代子孙不争着祭祖。
一年中主要有两次祭祖活动。一是清明节,主祭人家雇大船将族中男子(包括学童)送到坟上,由族长主祭,宣读祭文,庄重肃穆。祭文有固定格式,开头为“维岁次……”结尾“伏维尚向”,约一百多宇的祭文皆用古文,称颂祖先积德,表达子孙敬仰之意,若子孙有大富大贵者,在祭文中则必有所提及,当时“万家墨面”,祭文中有关子孙近况却乏善可陈。据长者说,将来抗日战争胜利,祭文中就要正儿八经地写上、朗读,为让祖宗地下有知,闻知欣喜。我长大成人后想起,陆游《示儿》的诗中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之句,大概就是昔日祭文中固有的套路。祭文总体上墨守成法,倘若国家及家属中有重大事件则要充实于祭文之中,向先祖禀报,这大概就是不变中之变。祭毕,参与祭祀的全船老小回到祠堂吃“上坟酒”(依然只有男子可享用,女子不入席,重男轻女一至于此)。按历来成规,“十碗头”,即十大碗莱肴,如扣肉、扣鸡、清蒸鱼、红烧鱼、肉圆、鱼圆,有糖醋芋艿羹、荠菜豆腐汤、炒小虾等。米饭吃饱,每人有艾饺两只,椒盐饼四只,一般都悄悄地带回家中给母亲及姊妹们分享。正常年景,谁家当年是否丰盛,皆有口头评议。如口碑不佳,群起而攻之,就没有颜面见族人,故办祭祀一般不亏待。轮到祭祀(当地称“当年”)是一大收益,六十亩祭田约可收十七八石大米,办上坟酒及香烛船钱用去三石米左右,可净赚十四五石大米,故对这等美差都争着办,今年二房的某家,明年三房的某人都早早排定。战乱时期,当年的那家向族中打招呼:这年头情况特殊,菜肴差一点了,待太平时期再予补上。人们也就予以谅解,便称:“晓得咯,有数哉。”
再一次祭祖是在正月里,从年二十三送灶神爷至新年元宵节期间,台门里挂出祖宗遗像,点上香烛。祖宗遗像几乎都是官袍官服,难道个个做官?事实并非如此,只是为了美化先祖而已,约定俗成,不算悖礼。先祖的相貌是否酷如其人?老人们说:“像咯,像咯。”有一天,我见到一位画师正在为一位族中老人画寿像,聚精会神地描摹,笔法细腻,细细端详,形象逼真,周围老老少少眉飞色舞,都说:“像透像透。”
不要以为乡镇无人才,自有专业精进的人士散布于各处,据闻这位画师,自幼善画人物,笔下画像,不乏神形兼备的佳作,后来就专门以画老人寿像为业。我想,千百年前,那时没有照相术,古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名士的形象,大概都靠代代画师传承下来。
在祭祀活动中,还很讲究家族中的辈分,按辈分大小排列前后。有一次有位年龄在五十岁左右的大人,称我为“叔叔”,将我引领至前排,与白发苍苍的族长仅相差几步之遥的位置。我当时尚是童稚,而我父亲外出谋事,故我全然不知族中规矩,诚惶诚恐地按别人的指点行礼如仪。事后族中有人告诉我:“你人虽小,但辈分大,族中有人年龄大,但辈分小,他见你还得叫你公公哩!”我们这一带,倪姓约有上百家,辈分是祖宗传下来的,用诗句做不同辈分名字里的嵌字:亦始昭文治,诚正谋家秀。在这之前或以后有什么辈则不得而知,我被告知属“治”字辈,低
于“文”宇辈,高于“诚”字辈。先前,我本以为这十个宇的辈分大概只有我们绍兴马山这上百人家的倪氏家族采用,局限于一隅,谁知若干年中在报刊上发现,署名倪文某、倪治某、倪诚某、倪正某的不乏其人,遍及若干外省,甚至有港、台人,可见分布甚广。或许是同一家族,子孙繁衍,分支众多了。时易势变,现在除家里长幼有序外,与同族人相遇已很少讲辈分了。
读书郎——小官人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封建社会读书做官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绍兴因读书而做官的人,历史上不胜枚举。对书香门第的男孩子,人称“小官人”,即未来的“官人”。“小官人”既是尊称,也是爱称。
绍兴这地方,读书的风气很盛,天蒙蒙亮,河边,树下,学龄儿童捧着书本在默读、朗诵,除了规定的课本外,还有不少课外读物,如唐诗、宋词、《幼学琼林》、《三宇经》、《古文观止》、《秋水轩尺牍》等等,对唐诗背诵如流,似懂非懂,朦朦胧胧,俗语说:“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但许多人事后体味,幼年读的书,常能长期留于脑海,犹如电脑的存贮。“读书百遍,其理自见”。幼时不知其深切伪涵义,长大成人,历经沧桑,坎坷曲折,渐渐领悟书中的意境,“史接千载,视通万里”,蓦然沉思,豁然开朗。书从来不会白读的,有播种,才有收获。
绍兴人的读书与习字练书法融为一体。五六岁的小孩开始认方块宇,随即习字,从写“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字”开始,继则抄“人之初,性本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宇越写越好,启蒙读物也就深印脑海。练字的同时,心也就静下来了,书也更读得进了,相辅相成。在乡间读书人家,随便找几个人来,几乎都能写得一手好字,颜、柳、米、王各体都有,真可谓野有遗才。
绍兴人讲究读书要读出乐趣来。一是讲究朗读,不仅读出声调韵味,还读出起承转合、文章气势来。琅琅书声中,犹如吟唱一曲曲令人难忘的和美乐章。当读到《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学童们一个个摇头晃脑地浸沉在那文中的意境里。二是讲究对仗,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个黄鹂”与“一行白鹭”,“窗含西岭”与“门泊东吴”,“千秋雪”与“万里船”对仗工整,启人师法,这种研读,使人情趣盎然。同时提倡同学间对课,如“小江桥,桥面圆,圆如镜,镜照山会两县。”对日:“大善塔,塔头尖,尖如笔,笔画五湖四海。”“小江桥”与“大善塔”是绍兴县城里的地名和景点。三是前后联相对应,甲同学吟上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乙同学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乙同学吟“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丙同学续“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接得对的同学受人称赞,他有权利向任何同学提问,包括男女同学可以相互提问,那时封建思想禁锢,男女同学不大相互提问。这种前言接后句的提问,也是一种竞赛,答不出也没关系,别人可以接上去,此起彼伏,欢声四起。激励同学们多看、多读,成为一大乐趣。
学习中老师们还善于用当地历史上名人的故事来激励莘莘学子。老师说:“各位小朋友,你们知道我们绍兴什么最出名?”一位学生说:“黄酒。”老师含笑说:“算你对,不过还有比这更重要的。”另一位学生说:“绍兴师爷。”老师说:“接近哉,再想想看。清朝灭亡后,师爷没有哉。”
“人才。”老师眉飞色舞:“对哉,对哉。”老师接着发了一段议论:“我们绍兴这地方,自古以来,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鱼米之乡,酿造之都,旅游胜地,禹王陵、兰亭,闻名全国,诗人贺知章、陆游,画家徐渭(文长)、陈老莲都是名士,清朝二百多年中造就大批绍兴师爷,大多是维护封建社会的文人策士。封建社会败落,他们感应最为敏锐,得风气之先。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前后,最早觉醒的是知识分子,他们是绍兴师爷的后代,有智谋有胆识。他们很多留学外国,能跟上世界的潮流。这一时期就涌现出革命家秋瑾、徐锡麟、陶成章,文学家鲁迅,教育家蔡元培,经济学家马寅初……”
学生们一个个神情专注凝神而听。
老师表示抽空细讲他们的故事。
那时学校里的老师半数左右并非专职小学老师,而是在外地工作的很有学问的人才,如钱庄、银行的经理、襄理,工厂的工程师,报馆、出版社的编辑,甚至大学教员,因回乡避难,临时充当家乡小学的老师,阅历不同,视野开阔,讲课生动活泼,内涵丰富。
“你们知道不知道五四运动?”“噢,不知道。”老师就讲五四运动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五四运动轰轰烈烈,波澜壮阔,主要主张:要民主、要科学,这是救国的良方;中国从鸦片战争以来,积贫积弱,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清政府腐败透顶,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北洋军阀混战,对帝国主义奴颜婢膝,要在巴黎和会上签卖国条约,五四运动一爆发,挫败了屈膝投降活动。外拒强权,内惩国贼,五四是中国人民的爱国运动,影响深远。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就是我们绍兴人。老师说:“蔡元培是教育家,也是学问家。我们要学习蔡元培,像他那样有出息,做爱国爱民的学问家,就要从小立志,好好学习。”
“你们晓得不晓得鲁迅?”“晓得咯。”鲁迅是思想家、文学家,写小说《阿Q正传》、《祝福》、《孔乙己》等,杂文千百篇,约几百万字,文章写得好,对封建思想猛烈抨击,要让思想冲破牢笼。鲁迅也是绍兴人,留学日本,学医的,后来从电影里看到日本人杀中国人的头,中国人还围着看热闹,思想麻木到这种地步,鲁迅气极了,决定回国,觉得医治中国人思想上的毛病比医治身体上的毛病还重要,于是写杂文、写小说,唤醒民众。“我们要不要向鲁迅学习?”
“要!”学生齐声应着。
鲁迅也是绍兴师爷的后代,但他的思想好,做人要为老百姓谋幸福。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现在各位小朋友,大家都叫你们是“小官人”,大起来(长大成人)无论做不做官,总之要爱国爱民,要做道德高尚,学问精深的人,那才是有出息。老师还兴致勃勃地讲马寅初青年时卖牛去国外学习的故事。在日积月累中,老师们列举了当地名人忧国忧民,勤奋求学的故事,启迪童蒙,在莘莘学子的心田里播下道德学问的种子,这何尝不是影响深远的劝学篇。
绍兴人好读书,读书人多,好学成风。历史上曾经造就了声名远播的“绍兴师爷”人才群。“存在决定意识”,绍兴师爷曾经是封建王朝的智囊,随着时代的变迁,他们也感受到封建王朝行将没落的历史趋势,他们的后代子孙或学生,却站在时间的前列,成为新时代启蒙者,新社会的领路人。这批杰出人才中有投身辛亥革命的仁人志士秋瑾、徐锡麟、陶成章,有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有思想家、文学家鲁迅,有科学家竺可桢,有经济学家马寅初,有历史学家范文澜,外交家邵力子,出版家胡愈之……在近现代史上,在
约半个世纪左右,绍兴这地方涌现出那么多人才,群星灿烂,说明绍兴人崇尚知识,与时俱进,洞察世界形势,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值得我们后人好好继承,大力弘扬。
婚丧事宜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男女间的婚姻基本上还是沿袭封建社会的父母做主,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但也出现了自由婚恋的新风尚。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男人年龄在二十左右已谋得一定职业,姑娘年龄在十七八岁左右为谈婚论嫁之时,媒人便接踵而至。主要是向女方介绍男方情况,如田有几亩,房有几间,家中父母兄弟姊妹如何,人品如何,但通常不乏溢美之词,什么相貌堂堂,待人和气,忠厚老实,烟酒勿吃,骨牌不识。女方也托人打听,大体尚可,便各自要“生辰八字”然后由瞎子算命,看合不合?通常总说“合得拢的”或“大吉大利”。但瞎子算命这一关是很容易做手脚的,如姑娘不愿意这门婚事,便悄悄托人到瞎子那里花点钱疏通,说如有某年某月生的人来算命,问可否结婚,请帮忙阻止。到时遇到有人上门,果然问询该门婚事,瞎子便委婉地说:“啊,相冲相克。”只要说到又冲又克,这家人家便放弃了这门亲事。其所以要“委婉”,是为了不露有人作梗的痕迹。如“生辰八字”经瞎子核准大吉大利,便定下吉日良辰订婚或结婚。此前男方送生辰八字给女方,女方也送生辰八字给男方,日:“交换红绿帖子。”男方向女方送财礼,女方则将这财礼置办嫁妆。女方如系有钱人家,嫁妆办得丰厚,贴钱嫁女。通常人家,财礼款高于嫁妆,留下一定余额,为女方之兄弟将来娶亲时用。
战乱年代,喜事简办,至亲好友到场,三五桌而已,据说太平年间婚事办得颇铺张。当年绍兴有些人专门操办喜庆事宜,被称为“惰民”。“惰民”者为堕落之民的简称,相传朱元璋与陈友谅打仗,陈友谅败,士兵投降,朱元璋罚陈友谅子孙及部下的兵卒降为堕民,子孙世世代代做操办婚丧之事,女的则称“老熳”。绍兴多官府人家,老熳们与台门里人家相匹配,她们把为台门里人家服务视为专利,即使台门里人家已衰落,她们还是以“老爷”、“太太”相称。台门里办婚事,老熳们一到,顿时热热闹闹,她们投人所好,净说好话。说福寿双全,说小少爷将来肯定有出息,扶新郎新娘入洞房,说早生贵子,还请族中有福有寿的老人为新婚夫妇祝福,台词由老熳向老人耳语口授,只听得“多福多寿多男子,亦富亦贵亦康宁。”老熳扶老人上楼则说老爷“步步高升”,搀醉酒的人则说“人生难得几回醉,有醉便是福”,总之服侍得举办喜庆人家舒舒服服,开开心心。临走时自然得到相应的赏金,几块银元,甚至一只金戒指,困难时期,有时只给几斗米钱或一段绸料、布料。老熳决不计较给的多少,而是长远着眼。说台门里的人家将来必有生发之日。在落难的时候,听到这种安慰的言词,使人长久的铭记。
办丧事,丧家开出一张单子,常常需要通知周围一二十里的相关亲友,便委托人外出报丧。报丧人手夹一把雨伞,与平常持伞姿态不同,报丧是晦气的事,找到相关人家前,先打听好门牌,不致踏错门槛;跨进丧家的亲戚家,要说某某人“老了”(讳言死字),那家人就摔一碗碟,含有“玉碎”之意,接着便号啕大哭。然后问生病及治疗经过,端出一碗汤水,碗底下有几块钱给报丧人。临别时最忌讳说“再会,再会”,因再会意味着还要再来,而是说“远走,远走”,意思是灾祸离得越远越好。其他丧事,如大殓、头七、断七,与各地无啥差别。
光阴流逝,沧桑巨变。
中华民族否极泰来,小康取代了贫困。历史文化名城绍兴,人文荟萃之处,也成了旅游胜地。
绍兴历来民风淳朴,同时保留着和夹杂着若干落后的封建习俗。也许随着时代的变迁,与时俱进,会有所扬弃。
绍兴算命福全镇
易经是中国流传了几千年的魁宝文化,是任何人都毋庸置疑的。大家都应该以科学的眼光,站在科学的角度去看待易经,既不能因为某些没水平的预测师打着周易,算命的旗号骗财骗色就一味的以为周易算命就是迷信,也不能因为某些博通五术,精通命理的预测师算的准就愚昧的相信算命就是神仙。毕竟易经也只是一门学科,一门技术,预测师掌握的易经知识直影响到预测的准确性。
所谓命,就是生命,就是一个人生下来,这一生要做什么,是当农民呢,还是做官,或是商人……这就像一个人生下来就是名牌汽车,或者是自行车一样,是注定的。而运就是人出生后在地球上所经历过的各个时间段,运又分大运、小运,大运十年一换,五年一天干,五年一地支,小运一年一换、流年则是我们所经历过的每一年。命运合在一起就像是一辆车行驶在路上一样,所经过的路就是大运,路是平坦的,就顺,崎岖不平的就曲折坎坷。
有人说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也有人说命运是注定的,是改变不了的,这两种观点只能说是各对一半,如果命运真的是能靠自己把握的,试问天下间只要是正常的人,有谁不想好好把握自己的命运富贵显达,光宗耀祖,光耀门楣。有人会说,既然是命中注定,那如果不去工作,不去赚钱,钱能从天上掉来吗,事实上,每个人都不是孙悟空,都在五行之中,每个人出生后,八字已定,其一生的大运也就注定,由于地球本身是一个很大的磁场,每个人八字的金木水火土与一生的大运也都将受到地球磁场的支配,很多人应该有过这样的感受,当行到好运的时候,自然也就会有很大的动力去拼搏,去努力,遇到的都是自己的贵人,都是对自己帮助很大的人,由于运气行的好,跟命里阴阳五行平衡了,顺了,和谐了,睡觉都能睡得特别香,当大运行得不好,整个人也就会变得很颓废,缺少努力赚钱的动力,遇到的都是小人,处处跟自己作对,要婚姻没婚姻,要事业没事业,经常失眠。北宋宰相吕蒙正所著时运赋更能说明这一切,万般皆是命,算来不由人,蛟龙未遇,潜身于鱼虾之间,君子失时,拱手于小人之下,天不得时,日月无光,地不得时,草木不长,水不得时,风浪不平,人不得时,利运不通。孔子论语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信,无以知人也。”孔子是几千年来后人一直供奉的孔圣人,儒家得道圣人,他年轻时期周游列国时不知命,空有满腹经纶而报国无门,到古稀之年才感叹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可见只有深刻认识命运才能更好的把握命运,人生一世,不过草木一秋,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扣除孩童的懵懂学习时间,扣除老年的花甲之年,古稀之年,奋斗拼搏的时间算起来就只有短短二十几年,再扣除吃饭睡觉休闲娱乐的时间,真正奋斗拼搏的黄金时间也就十几年,眼睛一闭一睁,一天过去了,一闭不睁,一辈子过去了,只有深刻认识命运,才能更加明确的知道在适当的时机做适当的事,才能在运气不理想的时期养精蓄锐,养尊处优,蓄势待发,把失败降到最低,在运气最佳的时期大展身手,勇往直前,果断出击,把成功推向最高。
命运到底是注定还是能改变,打个比方,比如一只鸡,从蛋壳出生后可以通过后天的精心饲养,使它成长得更好,更大,更强壮,但是鸡始终是鸡,再怎么努力饲养也不可能养成鸭或变成牛,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和改变去实现属于自己命中注定的最大的成功,但不是每个人去努力都可以做将军,不是每个人去努力都可以当皇帝,命运合在一起就可以看到很多的现实故事,有的人命理格局高的,有官命,但运气行的不好,所以官做的很不顺,处处有人给他穿小鞋,遭人算计,仕途坎坷,运气行得好的,左右逢源,贵人相助,则步步高升,平步青云。而有些人命理格局低,则是农民,运气行得差的,则诸事不顺,百事无成,穷困潦倒,多灾多难。运气行得好的,生活很幸福,种地风调雨顺,打工年年有余。易经是中国流传了几千年的魁宝文化,大家都应该以科学的眼光,站在科学的角度看待易经算命,易经算命不是为了简单的了解自身的命运,而是应该在知道命运的基础上还要知道去做到如何趋吉避凶,破祸成福。比如某人八字金旺木衰,以木为财,最宜行东方木运,最适合从事五行属木的行业,事业方位上也最适合在自己出生地为准的东方城市发展,所谓财在东方人往西,走错方向失良机,如果这个人不懂周易的,又往出生地的西方发展,行业又没选择对,加上大运不好的那不是破财疾病就是招灾,就算大运很好的,本来应该一年赚1千万的,可能只赚了5百万,方位差一线,富贵不相见,可见算命的境界不在于算得准,而是应该在算得准的基础上如何做到改变命运,趋吉避凶,少走弯路,以尽快求得属于自己命中的最大富贵,快速走向属于自己的成功彼岸。
相声文本对口相声反正话表演者:马季唐杰忠
甲:相声是一门语言艺术,
乙:对
甲:相声演员讲究的是说学逗唱,这相声演员啊!最擅长说长笑话,短笑话,俏皮话,反正话。
乙:这是相声演员的基本功啊
甲:相声演员啊,脑子得聪明。灵机一动马上通过嘴就要说出来,
乙:对对对对
甲:嘴皮子也要利索
乙:是啊
甲:像您这个
乙:我特别合适
甲:什么合适啊,这嘴唇,像鞋低子似的!
乙:有那么厚嘴唇子吗?
甲:像你这嘴说相声不合适,
乙:谁不合适啊,告诉你,脑袋聪明
甲:是啊
乙:嘴皮子利落,
甲:你啊
乙:说什么都行!
甲:你别吹,我当着个位老师和同许我来考考你,咱们来一段反正话
乙:什么叫做反正话呢?
甲:就是我说一句话,你把这句话翻过来再说一遍,能说上来就算你聪明!
乙:咱们可以试试
甲:说来就来,我的桌子
乙:。。。。。。
甲:我的桌子
乙:我的桌子
甲:唉,你怎么这么笨啊,我说我的桌子,你就要说我得子桌
乙:哦,我明白了
甲:明白啦!下面我们开始。从头说到脚!看你反映怎么样啊!
乙:没问题!
甲:我脑袋
乙:我呆脑,我呆头呆脑的啊!
甲:我脑门子,
乙:我没脑子!
甲:我眼眉
乙:我没眼!
甲:我眼珠
乙:我猪眼,不像话啊!
甲:我鼻子
乙:我子鼻
甲:我鼻梁子
乙:我量鼻子,我量他干吗啊!
甲:我觜!
乙:。。。。。。我咬你!
甲:咬我干什么啊!
乙:这一个字的怎么翻啊!
甲:那依您的意思呢?
乙:得说字儿多的
甲:哦,字多一点,好了!我觜里又牙
乙:我牙里又觜,我成妖怪了!你换的词儿行不行啊,
甲:不说这个啊?咱们报一回小说人物!
乙:哪不小说呢?
甲:咱们就报一回《西游记》里得人名。
乙:您来吧!
甲:我是唐三奘
乙:我是奘三唐
甲:我是猪八戒
乙:我是戒八猪
甲:我是沙和尚
乙:我是和尚三,我怎么又成三个和尚了!
甲:我是孙猴子
乙:我是猴孙子!你说点好的!
甲:点好的,咱俩逛逛花园,报报花名
乙:逛花园?那好啊
甲:可在逛花园之前我有一个要求,
乙:什么要求!
甲:速度要比刚才快一点另外要带上动作。
乙:带动作我会啊,是这样吗(参着甲,像恋人一样在舞台上走一圈)
甲:什么啊!我是说在逛花园的时候要用这两个手指头指着自己的鼻子,得美一点,得这样(动作),会吗?
乙:没问题,我这人最会美了!
甲:那咱们现在开始啊
乙:好
甲:我逛花园
乙:我花园逛
甲:我是牡丹花
乙:我是花牡丹
甲:我是芍药花
乙:我是花芍药
甲:我是茉莉花
乙:我是花茉莉
甲:我是狗尾巴花
乙:我是花尾巴狗
《对春联》(对对子)——李德钖张寿臣传本
甲要说你们艺人还真有点学问。
乙怎么看得出来呢?
甲我听你们这大鼓词挺文明,里边有不少学问呢。可相声就差点了!
乙你还别看不起我们艺人,你要真有学问,咱们连连句,怎么样?
甲噢,咱俩人在这儿对一回对子,那可不行!
乙怎么不行?
甲回头我出个上联,您对不上下联来,显着我窝您,我不落这个。
乙嘿!你准知道我对不上下联啊!
甲您比我年长,我要把您气个好歹的,这也不合适呀!
乙别说了!你不是怕我对不上下联吗?这么着,我出上联,您对下联,这回行了吧?
甲哎呀!这当然要比我出上联要保险。不过,您得告诉我,今天都准备出那几付上联?
乙干嘛?
甲我心里得有谱啊!
乙噢,你那意思得出常见的,常说的,我的上联要是“忠厚传家久”。
甲我这下联是“诗书继世长”。
乙我出上联“趁心生意源头活水”。
甲我对“得志经营锦上添花”。
乙“买卖兴隆通四海”。
甲“财源茂盛达三江”。
乙“本固枝荣”。
甲“根深叶茂”。
乙“上天言好事”。
甲“回官降吉祥”。怎么样,对答如流吧?
乙俗不可耐。就这个啊,两字。
甲合格。
乙不算!
甲白对了!
乙这都是街面上常见的,谁对不上来啊?咱得来点难的,深的,新鲜的。
甲来点新鲜的行,可你要胡编也不算!
乙我干嘛胡编哪!我也不拿绝句吓唬人,咱靠的是经多见广,胸有城府,对起来得有个意思。
甲那咱拉线瞧活,您就出题吧!
乙这一说你还真是“冰出于水寒于水”。
甲您放心,“青出于蓝胜于蓝”。
乙这是哪儿上的?
甲荀子《劝学篇》,这就叫信手拈来,恰当巧妙。
乙我这是“雅室何须大”。
甲我这是“花香不在多”。
乙“曾经沧海难为水”。
甲“除却巫山不是云”。
乙“春蚕到死丝方尽”。
甲“蜡炬成灰泪始干”。
乙“鲍鱼之肆迎面臭”。
甲“芝兰之室扑鼻香”。
乙谁香?
甲谁臭?
乙你哪点香?
甲我哪点也不臭。
乙我不是说你,你别杯弓蛇影。
甲我不怕你说,何必欲盖弥彰!
乙你这是拾毛栏的上河边——多余!(谐音)
甲你这是怀里揣马勺——盛心!
乙还对哪!
甲怎么样?
乙这是小试锋芒,你再听这上联,“如曼倩化身滑稽突梯开通民智"。
甲这怎么讲?
乙曼倩就是东方朔,是古代的乐人,滑稽善辩,我们说相声的就好比是东方朔的化身。所以是“如曼倩化身滑稽突梯开通民智”。
甲你听下联“似凫西再生慷慨高歌醒世金铎”。
乙这个下联好。
甲这是说你们这唱大鼓的,好比是木皮散人贾凫西,说唱故事,打动人心。所以是“似凫西再生慷慨高歌醒世金铎”。
乙有意思。咱来点雅俗共赏的。
甲对,要俗不伤雅。
乙那你听这个:“热面茶”。
甲我对“凉米汤”。
乙我这热面茶可烫嘴。
甲我这凉米汤可祛暑。
乙再听这个:“粳米粥”。
甲我对“嘎巴菜”。
乙怎么还有嘎巴莱啊!
甲“梗米粥”是北京的,我这“嘎巴莱”是天津卫的。
乙我这梗米粥可以放糖。
甲我这嘎巴莱可以搁辣椒糊。
乙嘿!你再听这个:“马牙枣”。
甲我对“羊角葱”。
乙“马吃马牙枣”。
甲“羊啃羊角葱”。咱别老在吃的上转!
乙那在节气上找找。“一夜连双岁”。
甲我对“五更分二年”。横批是“大年三十”这有什么哪!你有新鲜的吗?
乙你听这个:“十五月半月不半”。
甲怎么讲?
乙农历每月十五,虽然是一个月过了一半,可是你看月亮是园的,所以这叫“十五月半月不半”。
甲嗯。听这个:“二九年终年未终”。
乙怎么讲?
甲每年腊月三十是除夕,到二十九也就是年终了,可离三十还差一天,这叫“二九年终年未终”。
乙那要赶上腊月是小进呢?
甲……这不带小进!
乙听这个:“一夜五更半夜二更半”。
甲我对:“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中”。
乙“二月春分,八月秋分,昼夜不长不短”。
甲“三年一润,五年再润,阴阳无错无差”。
乙行啊!
甲那还用说,这叫“虽不中而不远矣!”
乙瞧这酸劲。还有哪!
甲你拣好的说。
乙“一大天中日月明良月为朗”。
甲嚯!听着费解啊!
乙这才难对呢!
甲怎么?
乙这是拆字,一大不是念天吗?日月为明,良字加一个月字念朗。用这仨字组成一联对子是“一大天中日月明良月为朗”。
甲好!你听下联:“山石岩前古木枯此木是柴”。
乙怎么讲?
甲山石念岩,古木念枯,上此下木念柴,这就叫“山石岩前古木枯此木是柴”。
乙还真是合情合理,我这有天有日有月。
甲我这有山有石有木。这就叫“虽不中不远矣!”
乙又来啦!咱们拿北京地名说几副对子。
甲地名也能对对子?
乙那怎么不行?苏东坡说过:“天下无语不成对”。
甲那您说吧!
乙你听“四川营儿”,有这地名吧?
甲有,这怎么对啊!
乙那就看你对北京地名熟不熟了!
甲地名熟也不一定对得恰当啊,您上联“四川营儿”我对“陕西巷儿”。
乙“一尺大街”。
甲有这地方儿吗?
乙有,就在杨梅竹斜街西头。
甲我对“半截胡同”。
乙在哪儿?
甲菜市口。
乙嗯。听这个“镇江上坎儿”。
甲我对“苏州下坡儿”。
乙我这仨地名合起来是个对子上联,“四川营一尺大街镇江上坎”。
甲我这儿合起来是“陕西巷半截胡同苏州下坡”。
乙好。是个下联。你再听这个:“黑塔寺不见黑塔”。
甲“白云观没有白云”。
乙“八里庄儿何足八里?”。
甲“三家店儿岂止三家?”。
乙“蚕池口养蜂夹道未见吐丝酿蜜”。
甲“火把场喇嘛胡同怎能吹气冒烟”。
乙“小王庄上梨栈南市三不管”。
甲又改天津地名了。你听“大红桥前鼓楼西开咸水沽”。
乙行,行!真有两下子。
甲还有好的吗?
乙听这个“小老鼠偷吃热凉粉”。
甲我对“短长虫缠绕矮高粱”。
乙“汉瓦当文延年益寿”。
甲“周铜铸字富贵吉祥”。
乙“道旁麻叶舒青掌”。
甲“池内荷花攒粉拳”。
乙“道旁麻叶舒青掌,要甚要甚?”。
甲“池内荷花攒粉拳,打谁打谁?”。
乙“土城土环城成土”。
甲“金镜金熔镜竟金”。
乙“墨童磨墨墨溅墨童一馍墨”。
甲“梅香添煤煤爆梅香两眉煤”。
乙我这可有讲儿。
甲我也能解。
乙我这墨童是古代给念书的公子伴读的书童。墨童一手研墨,一手擎着白面馍正想吃呢,一不小心,墨溅出来了,白面馍变成黑煤球了。所以是“墨童磨墨墨溅墨童一馍墨”。
甲我这是梅香往火炉里添煤,煤里有爆煤,“叭!”爆起来的煤渣正崩到梅香的两道眼眉上,所以叫“梅香添煤煤爆梅香两眉煤”。
乙这要爆到眼珠里怎么办?
甲她戴着眼镜呢!这不能找真儿。
乙咱们这回,先解后对,我说一件事:我有个男孩,我叫他童子,他拿竹杆打落了院里梧桐树的桐子,他挺高兴。
甲你说这个干嘛?
乙这就是一个对子上联:“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落”。
甲我对下联也得先说个事。我这是我们街坊的一个小女孩儿,我管她叫丫头,她爱啃鸭子的头,可她又嫌咸。这就是你那对子的下联。“丫头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咸”。
乙瞧这劲费的!
甲你把压箱子底的拿出来。
乙你再听这个:“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
甲“水牛下水水漫水牛腰”。
乙“犬行雪地梅花五”。
甲“鸡踏霜桥竹叶三”。
乙“鸡犬过霜桥,梅花衬竹叶”。
甲“侯马行雪地,佛手配香橼”。
乙“厅前种竹先生笋”。
甲“庙后栽花长老枝”。
乙我能改字。
甲我也能改字。
乙我这笋不是竹笋,是损坏的损。
甲我这枝不是花枝,是知道的知。
乙怎么讲呢?
甲你先讲。
乙有一个教书的先生,他给人家教家馆,庭院里有儿棵嫩竹,先生老拿手晃悠它,一不留神,把人家的竹子损坏了!这么个“厅前种竹先生——损”。
甲那位先生这么手碎啊!我这是一座和尚庙,小和尚爱养花,就在庙后栽了一块花地,芳草如茵,多好啊,师兄把这事告诉长老,长老说,我已经知道了!这叫:“庙后栽花长老——知”。
乙这位长老倒好说话儿。“河内荷花和尚采去何人戴”。
甲“市上柿子师傅买去是谁吮。”。
乙吮啊!
甲喝糖罐儿嘛!你还有好的没有?
乙听这个,“"南大人向北征东讨西战”。
甲“春掌柜卖夏布秋收冬藏”。
乙我是东西南北。
甲我是春夏秋冬。
乙“学生看檐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甲这是怎么回事?
乙小孩数房檐上的瓦。
甲噢。我对“先生算命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乙“北雁南飞双翅东西扇上下”。
甲“后车前辙两轮左右走高低”。
乙我是北雁往南飞。
甲我是后车走前辙。
乙我是双翅东西——
甲我是两轮左右——
乙我这扇上下——
甲我这走高低——高低即是上下,上下即是高低,这叫“虽不中不远矣!”
乙又来了!你先别得意,还有难的!“佛手献佛,佛伸佛手,佛拿佛手,佛喜爱佛手,佛夸佛手香"。
甲这是对子还是绕口令啊!
乙“绕口令”干嘛?这都有讲啊?
甲怎么个“佛手献佛”?
乙我说的这佛,是西藏来的喇嘛活佛,我这佛手是水果店里卖的那种佛手。活佛接过来一闻清香无比,挺喜爱,这叫“佛手献佛,佛伸佛手,佛拿佛手,佛喜爱佛手,佛夸佛手香"。
甲听下联。“鸡眼喂鸡,鸡睁鸡眼,鸡瞅鸡眼,鸡不吃鸡眼,鸡嫌鸡眼臭”。
乙你这有讲吗?
甲有啊!
乙你这鸡眼是鸡的眼睛吗?
甲拿鸡的眼睛喂鸡,那得多少只鸡啊!是修脚的修下来的鸡眼。
乙好嘛!
甲拿这种鸡眼喂,鸡能满意吗?鸡这一睁眼,看看有什么吃的,拿嘴一鹐,咳!臭的!这就叫“鸡眼喂鸡,鸡睁鸡眼,鸡瞅鸡眼,鸡不吃鸡眼,鸡嫌鸡眼臭”。
乙干脆,咱再来一副绝对,你要能对上来,我就服你。
甲我能对上来,就不算绝对!
乙你别少年气盛,听着,“朱门酒肉臭”。
甲“路有冻死骨”。这叫绝对啊!这是杜甫的诗。
乙我知道,咱就把这两句的意思用到现在说一副对子。
甲这可个别,您说上联:
乙“阔大爷,上饭庄,花天酒地,猜拳行令,得意,得意得很!”
甲我对“穷苦人,走河坝,愁眉苦脸,满腔悲愤,哎唷!哎唷!哎唷!”
乙这是干嘛?
甲扛大个!
戏剧与方言
甲做一个相声演员不容易,起码的条件得会说话。
乙这个条件容易,谁不会说话呀?
甲说话跟说话不同,一般人说话只要把内容表达出来,使对方领会了就行啦。
乙那么说相声呢?
甲就得用艺术语言。相声主要靠着语言表达。我们说的是北京话。
乙是呀。
甲可是外埠观众也听得懂,因为我们说的北京话,接近普通话,不是北京土话,是精练的北京话。经过了提炼,经过了加工,并且,经过了消毒!
乙消毒?
甲啊。
乙语言里有什么毒哇?
甲你不懂语言学,在一九五一年六月份《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社论:《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纯洁和健康而奋斗》,既然有不纯洁和不健康的,就有有毒素的。
乙噢。
甲我们的话(对观众)您放心听,管保中不了毒!
乙中毒?那哪儿能啊?相声的台词儿语言得精练。
甲相声语言的特点就是短小精悍而逻辑性强。
乙哎。
甲地道的北京上话说起来罗嗦,什么名词、副词、代名词、感叹词用得大多!
乙那您举一个例子,罗嗦的北京土话怎么说?
甲比如说,哥儿俩,住在一个院里,一个在东房住,一个在西房住,夜间都睡觉啦,忽然那屋房门一响,这屋发觉啦,两个人一问,一答,本来这点儿事讲几个字就能解决,要用北京土话能说得罗哩罗嗦一大堆!
乙那怎么说?
甲那屋房门一响,这屋发觉啦。“哟嗬!”
乙“哟嗬?”
甲啊!先来感叹词。
乙好嘛。
甲“哟嗬!那屋‘光当’一下子,黑更(jing)半夜,这是谁出来啦?一声不言语,怪吓人的!”
乙嗬!这一大套。
甲回答的更罗嗦啦:“啊,是我,您哪,哥哥,您还没歇着哪(睡觉的意思)?我出来撒泡尿。没有外人,您歇您的吧,您甭害怕,您哪。”
乙这是比那个罗嗦。
甲这位还关照他哪:“黑更半夜的穿上点儿衣裳,要不然冻着可不是闹着玩儿的,明儿一发烧就得感冒喽。”
乙嗬!
甲“不要紧的,哥哥,我这儿披着衣裳哪,撒完尿我赶紧就回去,您歇着您的吧,有什么话咱们明儿见吧,您哪。”
乙这够多少字啦?
甲三百多字。要用精练的北京话说这个事,把它分成四句话,甩十六个字。
乙一句话用四个字?
甲哎。
乙您说说。
甲那儿屋门一响,这儿发觉啦。“这是谁呀?”
乙嗯,四个字。
甲回答也四个字。“是我您哪。”“你干吗去?”“我撒泡尿。”
乙嗯!这省事多啦。
甲还有比这省事的呢。
乙哪儿的话?
甲山东话。同是四句话用十二个字就行啦。
乙噢,三个字一句?
甲哎,那儿屋门一响,这儿发觉了一问:(学山东话)“这是谁?”
乙嗯,三个字。
甲回答也是三个字。(学山东话)“这是我。”“上哪去?”“上便所。”
乙这是比那省事。
甲嗯!还有比这省事的。
乙哪儿的话?
甲上海话,也是四句话。
乙用多少字?
甲八个字。
乙两个字一句。
甲那儿屋门一响,这儿发觉一问:(学上海话)“啥人?”“我呀。”“啥(事)体?”“撒尿。”
乙嘿!有意思,这真省事。
甲不,还有比这省事的哪。
乙哪儿的话?
甲河南话。
乙用几个字?
甲四个字。
乙一个字一句?
甲哎。
乙怎么说?
甲那儿屋门一响,这儿发觉了一问:(学河南话)“谁?”“我。”“咋?”“溺!”
乙嗬,这也太省事啦!
甲不,还有比这省事的。
乙哪儿的话?
甲哑巴!
乙废话,哑巴不算,您说的是各地的方言。
甲是呀,各地有各地的方言,各地有各地的艺术。
乙对。
甲说相声就得用北京话。
乙那是,相声是北京的土产嘛。
甲哎,可是不归土产公司卖。
乙卖?这是地方剧的一种。
甲北京地方的戏曲,相声、单弦儿、京戏。
乙京戏,就带着地方名儿哪。
甲京戏的唱、念,除了有几个字上口,大部分是北京音,他不管剧中人是什么地方人,也得北京味儿,比如《空城计》——
乙主角儿是诸葛亮。
甲一念白是这味儿:“我把你这大胆的马谡哇,临行时,山人怎样嘱咐与你,叫你靠山近水,安营扎寨,怎么不听山人之言,偏偏在这山顶扎营,只恐街亭难保。”
乙嗯!是北京味儿。
甲本来诸葛亮不是北京人。
乙是呀,山东人。
甲山东诸城。山东人说话什么味儿?都这味儿:(学山东话)“喂!我说老张,你上哪儿去啦?”“哎!我上北边儿。”“你上北边儿干什么去啦?”“上北边儿那个地场找个人。你没事吗?咱一道去要吧。”
乙对!这是山东话。
甲你听京戏,一点儿山东味也没有。
乙那是怎么回事?
甲这么唱就不好啦:诸葛亮坐大帐,拿起令箭一派将(学山东话):“我说马稷哪去啦?”
乙对!
甲(学山东话)“马谡听令。”“是。”
乙噢!也这味儿?
甲(学山东话)“叫你去镇守街亭,你可敢去呀?”“丞相你说什么?不是镇守街亭吗?小意思,没大关系,告诉你说吧,交给我你就X(左贝右青)好儿吧!”“马谡我告诉你说,那街亭虽小关系重大!街亭要是一丢,咱们大家全都玩儿完啦!”
乙这像话吗?
甲京戏没有这样唱的。
乙这样唱就不能叫京戏啦。
甲是呀,它不管剧中人是山东的、山西的,全得北京味儿。
乙是呀,剧中人也有山西人哪。
甲啊!关云长就是山西人,在京戏上出现就一点儿山西味儿也没有,比如唱《古城会》——
乙关公戏。
甲唱〔吹腔〕:“叫马童,你与爷忙把路引,大摇大摆走进了古城。”
乙对,完全是京字京味儿。
甲念白也是这样:“马童,抬刀备马。”
乙有劲!
甲可是山西人说话没有这么硬。山西话好听。
乙山西话什么味儿?
甲山西活这味儿:(学山西话)“老王!你上哪儿啦?工作很好吧?没有事到我家去吃饭吧。”
乙对,是这味儿。
甲京戏演关云长要这味儿也不行啊。
乙怎么?
甲关云长一叫板这味儿:(学山西话)“马童,抬刀备马,咱们一块儿走吧。”
乙嗐!京戏没有这样唱的。
甲地方戏都有地方色彩和方言。
乙对。
甲北方的地方戏,北方人都听得懂。
乙南方的地方戏呢?
甲那得看他用什么话演啦,要是用官话演,北方人就听得懂,用纯方言演戏,北方人就听不懂。我在上海时候有几种戏,我就听不懂。
乙怎么?你不懂上海活?
甲我刚到上海的时候净误会。
乙怎么?
甲人家说话我不懂啊,到理发馆去刮脸洗头,敢情名词不一样。
乙刮脸怎么说?
甲修面。(学上海话)讲上海话,修面。
乙“修面”。洗头啊?
甲你一听就得害怕,叫“汰(音近似打)头”。
乙(误会汰为打)打头?
甲哎!洗什么东西都说汰。咱们说洗一洗,上海话说汰一汰。
乙洗什么东西都叫打?
甲啊。
乙比如说洗洗手绢儿?
甲(学上海话)“汰汰绢头。”
乙嗯?
甲“汰汰绢头。”
乙嗯。洗洗大褂儿?
甲(学上海话)“汰汰长衫。”
乙(没听清)打?……
甲“长衫。”
乙嗯。洗洗袜子?
甲(学上海话)“汰汰袜(音近似麻)子。”
乙嗯?
甲“汰汰袜子!”北方人麻子一听就得跑!
乙怎么?
甲要打麻子啦!
乙听着是像。
甲我在上海的时候,到理发馆去刮脸,因为把话听误会啦,闹了一个笑话儿。
乙怎么?
甲我到理发馆,“你给我(指自己脸)刮刮。”
乙你干吗比划呀?
甲我怕他听不懂我的话。
乙结果呢?
甲人家乐啦!(学上海话)“好格,侬坐下来。”
乙嗯?
甲我说,“我是在屋里呀?”(学上海话)“勿是,是要侬坐下来!”
乙什么话?
甲让我坐下。
乙这话是不好懂。
甲是呀,我坐下他给我刮脸,刮完脸他指着我的脑袋问我:(学上海话)“喏!依汰一汰好吗?”
乙(惊愣)怎么,要打你?
甲我想解放后不准打人啦,(怀疑地)怎么刮刮脸还得打我一顿?”
乙你可以问问他呀。
甲我问啦。我说:“你是就打我一个呀,是来这里的客人都打呀?”
乙他说什么?
甲(学上海话)“一样格,通通汰格。”
乙骨文啊!通通打?
甲我一想通通全打,咱也别给破坏这制度哇!
乙啊?
甲(无可奈何地)打吧!
乙打……
甲给我洗头、吹风,完了拿过镜子一照:“好啦呀!”
乙好啦?
甲我说,你怎么不打我啦?(学上海话)“汰过啦。”
乙打过啦?
甲(迟疑)我怎么一点不疼呀?(向乙)你说这个误会多可笑哇!
乙不懂方言是得误会。
甲这还不要紧,这只是生活中的问题。若是在工作中产生误会,那不知要多大的损失呀。
乙是呀,那可糟糕啦。
甲中国人说的话,中国人听不懂。
乙你说这是怎么回事呢?
甲这是因为中国地大人多,旧中国的经济落后和长时期的封建割据,交通不便,所以才有这个现象。
乙嗯。
甲现在好啦,中国空前的统一了,经济繁荣啦,交通也便利啦。山南海北的人能在一个岗位上工作。
乙那也不行啊,说话彼此不懂怎么办呢?
甲所以现在提出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呀,为了汉字将来走向拼音文字的道路,现在提倡以北方话为基础,以北京音为标准的普通话。将来大家都学会了普通话就好啦。现在广播电台上说的这种话,就是普通话,这又好听,又好学。
乙将来要是都说普通话那可好啦。要不然都说方言多困难哪!你说话我不懂,我说话你不懂。
甲是呀,过去我看地方戏我就有这样感觉,越剧多好哇?
乙是好哇。
甲你听不懂词也是没意思。
乙哎,到北方来的越剧团我听得懂啊。
甲到北方来的越剧团已经不完全是绍兴方言啦。有的用官话啦。
乙官话。
甲就是以北方话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的普通话。
乙噢。
甲要用绍兴方言唱,你就听不懂啦。
乙是吗?
甲我唱几句你听是什么词儿。
乙好!你唱唱。
甲你听着啊:(用绍兴方言唱)“天花传布快如飞,传到东来传到西,空气之中能散布,一经染到便难医。”你说我唱的是什么?
乙我不知道。
甲你为什么不知道?
乙我……我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甲因为你不懂绍兴方言。
乙哎,对啦。
甲还有一种苏州的曲艺,叫弹词。
乙弹词我知道哇。
甲你不懂苏州话,唱词就很难懂。
乙你唱几句试试。
甲咱们这儿北方人多,我要唱,我得先用普通话把词儿介绍一下。
乙对。
甲我学两句《林冲发配》。请大家注意!您要有日记本儿,最好是您把它写下来。
乙啊?听相声还得记录?
甲(对观众)能记录的尽量记录,听完了以后咱们分组讨论。
乙啊?这又不是听报告,没必要讨论!
甲噢!(对观众)那听完以后就自由活动吧。
乙这不是废话吗。
甲我唱林冲发配,刚一出东京那两句。
乙什么词儿?
甲“可恨高俅用毒谋,害得我披枷带锁配沧州。”北京人学苏州话还很费劲,口型都得变了才像苏州音。
乙好!你唱唱。
甲(学唱弹词)“可恨高俅,”
乙(听见不是“俅”字,忙问)哎,俅字儿?
甲(讲苏州话)不是,俅。(继续唱)“用毒谋,”
乙谋哇?
甲(全用苏州话)不是,谋,“害得我披枷带锁配沧州。”
乙州哇?
甲(全句用苏州话)不是,州!
乙嗬!可真费劲。
甲北方人学苏州话难,苏州人学北方话不难。
乙是吗?
甲弹词演员都会说普通话。他们表演的时候有苏白,有京白,他们念的京白就是普通话。
乙噢,那么唱呢?
甲唱,是用苏州方言,地方色彩嘛。你要唱京戏用苏州话念白,准不好听。
乙人说苏州话好听啊。
甲那说的是苏州人讲话好听,不是说用苏州话唱京戏。
乙噢。
甲苏州人说话是好听。有一回我在路上走,旁边儿有两个女同志说话儿,我一听是苏州话,真好听!
乙你学学怎么说的?
甲(用苏州活)“你到啥地方去?”“大马路白相白相。”“到我此地来吃饭好呀?”“我勿去格。”
乙是好听。
甲可是要用苏州话唱京戏念白准不好听。
乙是吗?
甲比如唱《朱砂痣》。
乙老生戏。
甲老生叫板有这么一句道白:““丫鬓掌灯,观看娇娘。”这句词儿用北京话说没有